“國家寶藏”是一部由尼古拉斯·凱奇主演的好萊塢經典電影,描述一個瘋狂的尋找美國歷史秘密及寶藏的冒險故事。這部電影在全球獲得廣大的迴響,不僅票房成績亮眼,也在觀眾間創造了一種對於尋寶的興趣和熱情。
這部電影將歷史、秘密、謎團和冒險巧妙地結合在一起,吸引了大量的觀眾。很多人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,開始對於尋找真實歷史中的寶藏產生了興趣。不僅如此,這部電影還使得許多人開始學習和研究歷史,以找出可能隱藏著寶藏的線索。全球各地也出現了許多尋寶活動,許多人開始參與尋寶遊戲和活動,比如地理尋寶(Geocaching)等組織相關的尋寶遊戲或比賽。這些活動使得尋寶成為一種趣味性的戶外活動,也讓更多的人對歷史和文化產生了興趣。
台灣也有許多與寶藏有關的傳說。從大航海時代的海盜祕寶,到日治時期的二戰金礦..各種藏有大量的黃金傳聞,以下一起來看看這些台灣的國家寶藏傳說。
基隆大武崙砲台
基隆市二級古蹟「大武崙砲台」寶藏傳說,最早源起1984年,當年國防部收到1名陳姓新北市民郵寄「掘寶計畫申請」,甚至標有藏寶地點,說明自己曾在日治時期聽過1名日軍向他透露砲台底下埋有5噸黃金(約新台幣60億),「大武崙砲台」藏寶流言自此而起,1995年、1999年、2002年遭民眾3次入侵盜挖。
藏著23億的陸軍聯誼廳
台北市「陸軍聯誼廳」則流傳藏有2噸黃金(約新台幣23億),相關埋藏地點另有「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停車場」一說。「陸軍聯誼廳」寶藏傳言起於日治時期,此處時為重要軍政據點「台灣軍司令部司令官官邸」,當日本戰敗,原管大批寶物未及帶回,就近、就地選擇隱密地點埋藏。
台中頭汴坑
台中市「頭汴坑」寶藏傳說由1名日籍女士芳口正子而起,1951年,稱為日本神風特攻隊遺孀的她透露,戰後日軍將自東南亞搜刮的珠寶、金飾、古董緊急藏於「頭汴坑」山區,盼日後再派員取回,寶藏估計約今美金40億(約新台幣1200億)。無奈1998年「頭汴坑」山洪暴發,當地耆老盛傳的藏寶處入口遭土石掩埋,令寶藏開挖難度又增加數倍。
台中姑姑山
鄰近台中的南投山區也傳有日軍寶藏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,一名信義鄉原住民稱,曾見日軍將數十箱重物往姑姑山區搬,其中一箱途中不慎摔破、他親眼見裡頭露出金磚,令「姑姑山是寶山」之說不脛而走。
高雄柴山
高雄柴山古稱「打鼓山」。明朝嘉靖年間,縱橫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林道乾,因被官兵追擊而逃到臺灣。相傳,林道乾將裝滿18個攜籃的金銀埋在此處後,便逃往南洋,柴山自此有了「埋金山」的稱號。民間還煞有介事地傳說著,日本時代的淺野財閥就是因為獲得林道乾的半籃白銀,才有資本在高雄興建水泥工廠。
安平古堡
安平古堡古稱「熱蘭遮城」,為荷蘭人在臺灣時所建。傳說1662年,荷蘭人離開臺灣前,將寶藏埋藏在熱蘭遮城內。1869年,一位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(Charles W. Le Gendre)來到臺南府城,組尋寶隊於荷蘭人舊城的遺址開挖,但除了一些陶瓷器碎片外,並無所獲。
台南秋茂園
台南市安平港邊「秋茂園」也傳埋有日軍寶藏。十多年前,有民眾申請勘挖,仍稱日軍由東南亞搜刮得金銀財寶有部份也藏於此,且單黃金數量就高達400噸(約新台幣4700億),價值令人咋舌,是台灣日軍寶藏傳說「含金量」最高處!
申請人指稱,他無意中取得1份日軍機密文件,該文件記載日治時期「秋茂園」是日本海軍潛水艇補給基地,下方築有四通八達隧道,戰後日軍敗逃,未及將財物帶走,遺留迄今。
由於台南「秋茂園」本位於台南市東門路,1976年為何突然遷往安平港邊?本已令人費解,且當年「秋茂園」籌設人黃秋茂(旅日華僑)透過總統府高層直接授意行政院,方破例在防風林區興建遊樂區,此複雜過程,當年已增加內部藏有財寶想像空間。
屏東台糖糖廠
台灣最南端日軍藏寶點「屏東縣崁頂鄉台糖南州糖廠甘蔗生產園區」,則傳40年前有當地農家犁田時意外犁出一箱黃金,該戶農家隨後連夜搬家。當地日治時期設有通訊中心,負責提供情資予日軍大鵬灣南進基地,雖可能埋藏黃金數量不明,但10年前有業者兩度率領團隊前往開挖,已讓尋寶迷議論紛紛。
蘭嶼
清代臺灣的漢人曾傳說蘭嶼產黃金,說當地無鐵,以金子做為標槍和箭頭的原料。根據後來的研究發現,當時蘭嶼的黃金,是來自於達悟族人打撈外海沉船的金、銀幣及相關製品上岸,或和菲律賓巴丹島人交換而來。
綠島亞特蘭提斯
大家在看電影或影集時,或許都看過沉沒的傳奇強國─亞特蘭提斯,不少戲劇內容都對這個神祕的國度有不同的詮釋和刻劃,更增加不少人對亞特蘭提斯的好奇與想像。但現在在綠島,居然也有個水下超美景點,石塊堆積宛如沉睡在海中的壯觀古城,被譽為「綠島亞特蘭提斯」。
會被稱做亞特蘭提斯可不是浪得虛名,這裡有高聳斑駁的城牆,還有古老的地基,沉寂的廢墟感,讓人有種置身傳奇神話中的感覺。
位在綠島東岸的石朗水域,亞特蘭提斯更是潛水必訪的絕美景點,在石朗北邊消波塊旁約水下5米,平均深度只有3~6米,
黃金河
17世紀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皆曾根據傳說,派員前往東部尋找黃金,但都沒有太大收獲。相傳,在「哆囉滿」(今花蓮一帶)有產黃金,在當時荷蘭人探勘臺灣的地圖中,就標示有黃金河(Goud Rivier)。這條黃金河就是現在的立霧溪;所謂的黃金,即是立霧溪的砂金。